当前位置:

一项成果,成就两位院士!

       一项成果,竟成就了两位院士,可谓一段佳话。近日,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中,有一位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主任医师欧阳晨曦。

 

       这位新晋外籍院士,2004年曾联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共同研发出全球首创聚氨酯复合材料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而在2021年,徐卫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晨曦则在今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png

 

2位“未来院士”合作,攻克人造血管技术瓶颈

 

       欧阳晨曦2008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是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的关门弟子。2003年,欧阳晨曦从德国留学归国,到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后,他将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管疾病的人工血管选定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2.png


       当时,世界直径大于6毫米的人工血管已普及,但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血管的研制,仍然是难题。“技术瓶颈是材料问题。”欧阳晨曦介绍,当时世界上实验人工血管的最热门材料是聚氨酯,这种材料的弹性很好,但有质地太软,缝合起来容易渗血等短板。


       2004年的一天,欧阳晨曦看到网站上一篇关于蚕丝生物粉体的论文,他认为这种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或许是制造小口径血管的合适材料,他立即联系上该论文的作者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


       欧阳晨曦提要求,徐卫林负责研制材料,两位学者一拍即合。


       半年多后,经过百余个动物实验,他们创造性地将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作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研制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为了验证实验效果,欧阳晨曦将一段直径4毫米的人工血管植入9只小狗的颈动脉。一年后,取出的血管仍然通畅。


       2008年,两人共同研发出的全球首创聚氨酯复合材料“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对应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随后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而在2021年,徐卫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晨曦则在今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3.png


将成果转化为产品,造福上千万人

 

       2009年,武汉出台“3551光谷人才计划”,欧阳晨曦牵头的武汉杨森生物在光谷注册成立,重点从事聚氨酯人工血管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这家“医生创业”型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仿人体自身动脉结构的人工血管,已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并于2020年进入临床试验。


       在主动脉疾病、动静脉造瘘以及周围血管疾病等领域手术的阶段性对照试验显示,这种人工血管可以将手术时间平均缩短近2小时,出院时间由9天缩短到6天。


       他说,“如果只做一名医生,一辈子开刀的次数顶多一万多;如果研发出好的医疗产品,可以拯救上百万人;而如果能搭建平台,帮助更多的医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造福的可以说是上千万人。”


       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是联合国认可的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科学院。科学院目前有1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有多名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也曾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上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高分子科学前沿,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改或进行删除。


信息发布人: 徐卫林、欧阳晨曦
发布单位: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信息源: https://mp.weixin.qq.com/s/cus_lS-LoTv5kMBkIgz4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