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功能纳米平台以提高化疗的疗效和诱导长期抗肿瘤免疫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东华大学沈明武研究员和史向阳教授构建了一种基于含磷树形高分子-铜(II)配合物(1G3-Cu)和负载富霉素(Toy)的聚合物纳米颗粒(GCT NPs),其表面包被有癌细胞膜(CM),可作为一种对氧化还原响应的纳米药物制剂。...
目前商用热电偶和红外温度计难以实现可穿戴方式的温度准确监测,而基于热敏弹性体柔性传感器受益于可穿戴性,由于能够实现出色的人体皮肤适形贴合和温度响应,从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良好的皮肤适形性是把“双刃剑”,穿戴接触导致的应变因素对温度信号监测造成的干扰却不可忽视,而目前对器件整体结构优化设计和温度敏感层柔性化制备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介质聚酰亚胺作为绝缘材料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普遍存在。高温、高压和高场强等恶劣环境下长期应用,需要动态聚酰亚胺来应对电气或机械损伤等不可逆失效过程。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如何对刚性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以实现动态可逆特性。...
近日,基于海马尾巴通过共形抓取珊瑚等海洋生物以稳定自身姿态的行为机制,中山大学吴嘉宁副教授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彭海军教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Hamed Rajabi提出了一种仿生智能连续型机器人,利用机器人的物理智能再现了海马尾巴所具有的适应性共形抓取能力。...
生物电信号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信号之一,通过对生物电信号的监测可以对多种生理疾病进行诊断和预防。随着微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科技选择使用电极贴片与诊断设备集成,以实现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状况的医疗保健系统。监测系统对于突发性强、致命性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