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封伟教授、王玲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材料期刊《Small》上发表题为“Bioinspired Freeze-Tolerant Soft Materials: Desig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的重要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仿生抗冻软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智能传感与驱动、能源设备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器官,也是与周围环境接触的第一个界面,在保护、感觉、绝缘和热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工皮肤的再生性能在机器人、医药、纺织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排汗作为人体皮肤最重要的温度调节功能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实现理想的模拟排汗人工皮肤仍然是一个挑战。...
生物感知系统具有高并行、高容错、自适应和低功耗等独特优点。采用神经形态器件实现生物感知功能的仿生,在脑机接口、智能感知、生物假体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然而,传统刚性神经形态晶体管很难实现弯曲变形以及和人体密切贴合,限制了神经形态器件应用范围。所以,具有良好弯曲特性的柔性神经形态晶体管的研究成为了最近的研究重点。...
金属锂因其具有低电化学电位和高理论比容量,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电池负极材料。例如,将高比能正极材料与锂负极匹配得到锂金属电池,被认为可以满足对高能量密度电池快速增长的需求。与正极侧的重大进展相比,锂负极侧由于锂枝晶的形成和其与液体电解液发生副反应,造成电池短路和热失控问题严重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凝胶电解质可以将液态电解液囚禁在聚合物框架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锂金属电池安全性问题。然而,凝胶...
仿生学是通过研究自然生物的行为以寻求启发和探明原理,并以此为借鉴创造适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先进技术。从《墨子》中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到现代的各类先进的材料和装备,师法自然的思想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