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云兵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利用血小板膜包裹纳米颗粒的仿生策略,可以逃逸免疫系统清除,并可以靶向动脉粥样斑块,实现CD47抗体的递送,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免疫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Research上。...
细菌鞭毛、大象鼻子、植物藤蔓和章鱼肢体等具有在三维空间中灵巧运动的能力,受其启发,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软体抓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二维平面内软体抓手的运动和形态的设计控制,缺乏从材料、结构特性等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软体抓手三维变形的设计方法。...
大自然通过在温和条件下利用生物催化矿化来构建结构有序且环境适应性强的复合材料。尽管最近在通过仿生矿化利用微生物设计常规材料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然难以生产整合其天然对应物的层次结构和生活属性的矿化复合材料。最近,科研人员通过将 3D 打印的水凝胶结构与酶诱导的生物矿化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材料。...
生物污染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人类海洋事务的影响尤为严重。防污涂料是解决海洋生物污染最有效、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光滑注液多孔表面(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 SLIPS) 在防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其表面润滑的可控性和润滑剂的耐久性相对不足,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制造技术的出现,使得具有高效、精细离子和分子选择性的人工纳米通道膜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尽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方法都可以获得与其天然对应的纳米通道尺寸相当的纳米通道,但复制它们的亲和力和传输行为仍然具有挑战性。而这其中,K+的超选择性和快速传输在海水淡化、能量转换和分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实现高效、精细传输的瓶颈在于相似尺寸、相同价态的离子通过纳米通道输送的时候会进行竞争。...